烟草在线据烟花三悦公众号编辑整理 对于严格规范,整个行业——不仅高层意志坚定,基层也有清醒认识——从来不缺鲜明态度,红线、底线的政策表述也足以表明严厉程度,但以真烟外流为代表的不规范行为到今天仍然屡禁不止,如果说前些年迫于过高的目标压力和指标背负,对于某些行为还多少有些情有可原、于心不忍,那么,现在需要考虑的或许就不止于再次强调、反复要求。
因为眼下除了有2018年查获的真烟与假烟比例高于0.8:1的严峻现实,更有基层一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辛苦与无奈,明明单轮、单户、单品都已经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和规范,但稍不注意就流出去了,一不小心就被查到了,你说为了冲量上结构还好,可现在大家的目标压力都不太大,市场状态也能支撑目标任务的完成,流出去有多大意义?
很显然,不能把板子简单地打在营销一线这个环节。
讨论到真烟外流这个话题,就离不开商品价值和市场流通的基本常识,卷烟流通同样有其客观性与合理性,不可能也没必要强求绝对的属地销售、落地销售,包括那些支持流动起来的观点也不能一概而论。然而,烟草制品毕竟属于高度的国家管制,对于真烟外流需要严格执法,对于那些主观故意的害群之马不能也绝不值得同情和宽容。
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更为重要的是,正如大户治理的对象主要针对那些“二次批发、左右价格、扰乱市场”的违法大户,目前监管治理真烟外流的难点和痛点并不完全是过程中的蚂蚁搬家、专业分工的隐蔽、反复,而是在真烟外流屡禁不止的背后,如何更好地来认识并解决那些伤害市场生态、制约需求满足、影响客户盈利的问题和困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大家都懂,基层一线的压力也不能视而不见。
首当其冲的问题,还是区域不平衡。表面上看,今年开年以来的指标进度齐头并进、喜大普奔,但区域不平衡并没有因此自愈。过去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来解决区域不平衡的问题,鞭打快牛是常规操作,宁滥毋缺也很普遍,经过这几年的深度调整、休养生息,行业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空间来真正解决区域不平衡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积弊。
之所以未尽如人意,目标任务的下达依赖历史数据、限于利益平衡、习惯加高保低是很重要的原因,对于人口流动、人员结构、经济形势、政策环境、需求变化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准备与判断,导致很多地方——越到基层、越到一线——总有居高难下的困顿,指标一旦上去了就下不来,整个市场绷得太紧之后,零售户顶不住就会趋利地甩货外流。
相比没有得到缓解的压力,眼下更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收得太紧正在制造新的区域不平衡,基于过去的“心有余悸“再加上为未来“留有余地”,让一些市场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供需不匹配。尽管这些年有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方向引领和机制建设,供不应求、供大于求、供非所求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在稍紧平衡之下,受限于不同区域、不同品牌对“紧”的程度、“紧”的范围、“紧”的节奏的不同理解,又导致了新的供需不匹配。
比如二类细支烟,对于“南京“、“黄鹤楼”这样的大品牌和急需补齐二类烟短板的其它品牌,对于东部沿海高结构市场和西部低结构区域的主力市场,大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策略主张、发展诉求,这些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在事实上带来了供需之间的错位和脱节,人为制造了流动性。
再者,低档烟的矛盾也很突出,往年多少还说得过去,为了保证必要的结构提升而牺牲低档烟的市场满足,今年的结构尽管普遍都很有把握,但有些市场仍然坚持把低档烟看得很紧,再加上工业企业满足低档烟的意愿又很低,直接导致投放的品牌、数量、节奏都没能与实际需求建立必要的匹配度,低档烟又成为了一个品类洼地。
还有一个可以提出来讨论的点,就是高端产品——包括一些新产品——习以为常的操作手法。
在很多品牌的工具箱里,制造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称是不二法则,供不应求包括通过供不应求来稳定价格、塑造口碑、提升价值很好理解,但长期性依靠——类似于省内不投、省内少投、省内缓投——来放大供求矛盾,对品牌或许有利,但对于市场乃至整个行业却未见得合适。即便有流通,缺乏属地消费的品牌也很难在“大市场“格局中走得更远。
在这个意义上,行业尤其行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不仅是坚持严格规范的认识,更需要建立确保严格规范的氛围和环境。